数字化」的艺术展览,能否取代实物展?
更新时间:2015-09-30 11:25:02  |  点击次数:5038次
 

 

「数字化」的艺术展览,

能否取代实物展?


近日,一些应用数字化技术的艺术展接踵而至。以“不朽的梵高”中国巡展为例,其在宣传效果上甚至有盖过传统实物艺术展的势头。然而,该展览即将于上海完成首秀并登陆北京之际,观众的观展热情却在明显降温。该展虽然宣传到位,成功地吸引了公众的目光,但质疑声还是在开展后不久扑面而来。

引来争议的趋势

目前,“纪念梵高逝世125周年”无疑是全球的热点话题之一,而“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也在国内掀起一阵观展热潮。该展在35幅巨幕上播放了3000多幅和梵高有关的高清画面,通过35分钟的有序编排和交响配乐,旨在展现梵高短暂而璀璨的一生。据了解,该展开幕不久就在上海展区内迎来了客流高峰,但展出过后,观众的反响却是褒贬不一。

许多观众看完该展后纷纷“吐槽”——

“冲着梵高的大名购票,可一件真迹没看到,票价还比去年同期的莫奈特展更贵,亏了!”“付钱看了半个多小时的PPT,满满的山寨感”“美术生或艺术从业者就没必要看了”、“梵高的艺术这次被技术和商业玩坏了”……

虽然也有观众认为“没差评说的那么失望,足以打动人”“使用了新颖的观画模式,配乐恰到好处”“相比单幅画品,处在这样一个环绕的空间,感觉更有气势”……但明显可见的是,“失望”目前还是成了其评论区的主调,不少观众在对梵高抒发热爱之情的同时,也表达出了这一数字化的梵高展让自己觉得难以接受。

其实,“数字化”并不是国内艺术展览界的生词。早在2010年,著名的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就曾与上海美术馆合办虚拟画展。和“不朽的梵高”一样,也是无原件、纯数字化的艺术展。此外,将数字呈现与艺术原作相结合的也大有“展”在。据悉,上海就将紧接着“不朽的梵高“陆续举办两场这类展览。作为第十七届中国上海艺术节的特别展,“乾隆号,下一个江南”跨媒体艺术展早前宣布将于9月7日在上海开幕,“国宝级‘乾隆文物’将与新媒体科技、动漫美学创新结合”;而由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米罗制造——梦幻版画体验展”近日也宣布于10月底在上海展出,将“以亲身体验情境及互动的形式”,“呈现百余幅超现实主义大师米罗的精品佳作”。

“乾隆号”和“米罗制造”的展出效果我们目前不得而知,经历了“不朽的梵高”带来的失望后,观众或许不会再轻易掏腰包了。但从客观来看,“数字化”在当下艺术品的展陈设计中已经是愈发受重视并被频繁使用的手段。即使将面对更多的争议与质疑,数字化的艺术展还是在演变成一种新的展览趋势。


能否取代实物展

据了解,当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不能出国展出时,数字展是经常会使用的一种展陈方式。借助数字化手段,人们能在国内看到大洋彼岸的世界级艺术杰作,这样既省去了机票的花销,又无需从日常生活中抽出太多时间,何乐而不为呢?然而,数字化的观展体验真的能完全取代实物展吗?数字真的能做到完美再现艺术吗?

在大部分数字艺术展中,人们都能看到用来呈现艺术藏品图像的高清电子屏,从“不朽的梵高”中国巡展的展前宣传和展后效果可见,35幅电子屏正是其亮点所在。可以说,数字展通过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呈现了实物风貌,甚至能放大一些肉眼看不到的细节,有的还会配以美术史家和评论家的作品解读,可以让普通观众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体验,这些都毋庸置疑是数字艺术展的独特优势。但这还是无力让数字展取代实物展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不朽的梵高”的网络评论区,中国商报记者注意到,有看过该展的人士指出,电子屏的放大导致了梵高画作的失真,所谓的高清电子屏其实禁不起细看;也有人表示,虽然展馆内有供观众休息的椅凳,但当自己坐下来欣赏电子画作时,还是感觉到了明显的眼部不适,甚至没能坚持看完35分钟的放映。

针对数字梵高展招致的种种“抱怨”,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全国重点美术馆评审委员、《美术》杂志主编尚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艺术品的原件无疑是任何高科技文明、数字技术都无法重新复制的,绘画作品更是如此。此外,如果仅仅依靠电子屏像播放幻灯片一样地播放梵高的画作,这种方式未免显得“太笨拙了”。

他建议道:

“其实荷兰的梵高博物馆并不大,我们完全可以把其原展厅的展出效果部分地模拟在国内的展览现场。如此一来,即使观众没有去过梵高博物馆,也能获得和走进梵高博物馆一样的观展感受。”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则表示,“不朽的梵高”毕竟是短期的数字艺术展,投入的展览资金不会像常规数字展那么多,因此会有一些不足,这也在情理之中。他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他曾看过梵高的实物展,也感到非常震撼,但有些珍贵的艺术实物确实不可能随便搬运到各处展示,更多的还是要通过数字化的采集拿出去展览。“数字化手段的目的,一是出于对版权的维护,二是让不能亲自去荷兰博物馆看展览的人们能够在世界各地看到虚拟的复制品,这也是无可非议的”。即使无力取代实物的展示效果,数字化的展出手段还是可取的,同时在艺术品保护面前,对这一手段的应用也在所难免。


手段重要需发展

在不少人看来,“不朽的梵高”展出后遭到了一些观众的批评,因此并不能称之为一次成功的展览,但这也不能代表数字化艺术展本身的失败。据了解,在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展陈方面,敦煌研究院作为国家设立的机构,目前已获得来自国内外业界的肯定,以往观看敦煌数字展的观众也给出了不错的评价。

自去年9月开始,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对外开放,自此不仅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滞留时间、减轻了对文物的压力,还将莫高窟游客合理接待量扩大了整整一倍。游客在此数字展示中心能观赏到介绍敦煌和莫高窟历史文化背景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以及展示精美石窟艺术的球幕电影《梦幻佛宫》,两部影片各长达20分钟。据媒体报道,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自去年8月1日试运营一个月以来,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预约率达到47%,敦煌研究院也向游客发放了调查表,其中97%的游客都对数字展示中心表示满意,67%的游客更认为展示中心的观影体验“非常棒”。

由敦煌的例子可以看出,“数字化”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展陈手段,如果利用得好,其不仅能达到保护艺术品的目的,更能为一个公共机构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和公众关注度。吴健也认为数字化的手段“可以让珍贵的文化遗产走出来,突破时空和地域的限制”,通过数字化技术,既可做虚拟的展示,也可做实景的展示,由此便能让一个数字化的艺术展达到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效果,“可视、可听、可感、可触……和传统的、固定场所的常规展览相比,数字展给观众带来的体验要丰富得多。”

此外,从去年1月16日开始的由文化部开展的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其实也为国内艺术藏品的数字化展示打下了很好基础。据了解,这一行动不仅是“十二五”期间文化部实施的“国家美术收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首次针对国有美术馆藏品进行普查。对此尚辉表示,“数据性的艺术藏品展并不仅仅是通过数据呈现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呈现艺术专家、艺术评论家对这件作品的研究成果,以此将研究成果通过数据推广给普通民众……此前的艺术史使用文字来描述,而数字展可以更方便地扩大公众对作品的认知和审美体验。”

过去传统的展陈方式曾经辉煌过,也走过了很长的历史,而数字展作为新的展陈模式和旅游体验,现阶段虽有不足,但其无疑具有深远的发展意义。数据化的观展体验可以带来对公共美术教育、社会推广的新尝试和新路径,“相信通过展览机构自身在数字化手段利用上的进步,数字化的艺术展也会得到公众越来越多的认可。”有业内人士这样指出。


 

本文转载自《中国商报》,记者王嘉祎。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信息。

如果您觉得文章还不错请帮忙分享:
  • 地址:甘肃省商会大厦A座804室
  • 销售热线:0931-2161907
  • 手机:13919268919 13993190961
版权所有:甘肃风采展览工程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5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宜天网络 网站备案号:陇ICP备17000961号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2476号